1995年夏天,某电厂一名参加工作不久、经考核刚取得电力Ⅲ类证的焊工,参加机组大修时在冷灰斗内同时放置了电焊工具(电焊线)和火焰切割工具(氧气乙炔胶管),当时天气炎热,中途休息时该焊工在冷灰斗内打开割枪的高压氧阀门,用高速流出的氧气来降温,之后关掉割枪阀门,爬出冷灰斗休息。
当再次进入冷灰斗内开始电焊工作时,电焊钳上的电焊条刚一接触起弧,就发生了爆炸着火,造成焊工背部全烧伤。
烧伤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在容器狭小的空间内,由于直接打开割枪的氧气高压阀门释放了氧气,使氧气和空气的混合比例达到了爆炸极限,电焊接触起弧产生的明火直接引爆了混合气体。
2003年秋的某天早上,某电厂4名焊工在一次风机平台上加热其联轴器靠背轮准备回装。
焊工贾某和李某各手持一把加热焊枪,当加热约5~6 min时,焊工贾某因加热枪乙炔气用完停止加热和焊工孙某一起去换气,换好后,焊工贾某就拿起焊枪对着焊工李某加热的火焰点火,但连续点了2次都没点着,而且点火时出现“啪啪”几声鸣爆的声响。
于是叫焊工孙某去检查减压阀阀门顶针是否打开,发现没开,孙某就用手去开阀门顶针,贾某就一边等开气一边点火,就在孙某刚打开阀门的瞬间,突然听到一声很大的爆炸声,只见乙炔气瓶减压阀接头处喷出一条30~40 cm的火焰,孙某的左手掌、胸前的皮肤被喷出的乙炔火焰烧伤,面积约5%,程度为1.5~2级。
2003年8月某日,某电厂一名焊工进厂处理200 MW汽机给水泵平衡管泄漏缺陷。焊接采用氩弧焊,焊前经询问钳工确认材料为不锈钢,因切下的管子及锁母均无坡口,就直接采用不锈钢焊丝对口焊接。钳工回装试泵时发现无泄漏,2天后给水泵平衡管又泄漏,检查发现为焊缝热影响区拉裂。
经分析造成焊接缺陷的原因有:
(1) 对拉裂侧锁母打光谱确认材料为碳钢,焊缝应为异种钢焊接,焊丝选择也不正确;
(2) 未开坡口,致使焊缝强度不足;
(3) 两侧焊口离热影响区较近,造成应力集中。
从第1例事故来看,事故完全是人为因素引起的。为了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来制定防范措施,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
2.1.1 强化焊接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1) 学习《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工作规定”等,从理论上提高认识;
(2) 学习“事故案例”、“安全通报”等,播放“事故案例”的录像教材,从事例中吸取经验教训,强化安全意识;
(3) 加强对焊接操作人员施工时的检查,严防违章作业。
2.1.2 加强安全知识的培训
焊接过程与电和火联系紧密,对焊接工作人员要有计划地进行电的相关知识培训,以防止人身触电和设备损坏;同时还要进行燃烧知识的培训,让焊接工作人员了解发生燃烧的3个条件,有效防止人身烧伤和设备损坏。
从第2个案例中我们发现,事故发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为硬件,即必要的安全工器具,如此案例中的乙炔回火器;二为软件,即焊接工序。
如果在乙炔减压阀前装上回火器,就可以避免回火引爆乙炔瓶;如果在加热枪的乙炔管接头上加装一个回火器,就可以阻止回火进入乙炔胶管,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如果制定了详细的工作程序,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并严格按程序去做,可以减少直至避免事故的发生。在此案例中,应规定只有在乙炔气换好后,加热枪才能点火。这里主要是由于没有进行有效沟通,以致在换气人开减压阀时点火,导致了事故的发生。针对此类事故,可采取以下措施:
(1) 使用的工器具要确保安全可靠,工作前要对工器具进行检查,如胶管有无破损、减压阀是否正常、焊机有无接地等;
(2) 个人防护用品(如电焊手套、工作鞋、工作服、面罩等)必须备齐和完好;
(3) 工作前需仔细观察和询问周围的环境,做好隔离措施,如潮湿的环境要做好防触电的措施,周围的油管或氢气设备要做好防火措施,上下交叉作业要做好隔离等;
(4) 工作要有工序,并严格按工序去做,要坚持持续改进,使工序更趋合理,更符合安全要求;
(4) 使用先进的安全器具,并对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提出防范措施。
第3个案例的事故是由于焊接质量引起的。由于焊接质量差,焊口缺陷又没有被检验发现,导致管口裂开。这类事故在焊接事故中占很大比例,针对此类事故需做好以下工作:
(1) 加强焊工基础知识如金属材料、焊接材料、焊接工艺、规程、规范等方面的培训,让焊工了解工艺,正确选用焊材,确保焊接质量;
(2) 加强焊工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焊工操作技能。
火电厂检修焊接事故从发生事故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3类:焊工本人的安全意识不强、安全基本知识缺乏引起的;使用的工器具不安全所导致;由于焊工技能和焊接基本知识缺乏致使焊接质量差引发的。
血的教训,一次足矣!
来源:我们电厂人
上一主题: 资讯 | 华电入滇15年发电装机接近千万千瓦
下一主题: 汽机| 汽轮机的调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