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以页岩气、致密油、油砂、深海石油等为代表的非常规能源发展迅猛,改写了全球能源版图。美洲地区在全球能源版图中的地位迅速崛起,中东地区则相对下降,油气开采呈现出“西移”趋势,并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国际能源格局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节能减排与新能源产业发展将呈现绿色环保的新趋势,不仅是在产业领域,而且是向消费和贸易领域延伸。与此同时对中国的能源外交也将产生影响。
首先,节能减排呈现结构性主导趋势。
“十二五”规划确定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四个定量指标。一是“十二五”期末,第三产业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四个百分点。二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五个百分点。三是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比2010年提高10-15个百分点。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左右。
国务院关于《“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把推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提出一要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二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三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四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五要提高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其次,新能源产业将成为主要绿色产业。
能源环境的约束强化呼唤新能源产业的绿色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处于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对能源的消耗很大,按基准情景测算,“十二五”末期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1.2亿吨标准煤。这些情形要求转变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式,要进一步加强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的发展。
外贸能源资源逆差加大呼唤新能源产业的绿色发展。加入WTO后,我国进出口加速增长,顺差不断扩大。但由于在出口结构中能源资源型产品比重过大,在这些行业的贸易总值是顺差,但在资源环境核算上却是“逆差”。意味着我国在出口大量商品的同时,出口了大量的源,进口了大量的污染排放。我国能源资源压力不断加大的趋势,必然要求“十二五”期间转变以量取胜的外贸发展方式,调整外贸结构,降低能源资源型产品出口的比重,促进产业升级,改变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分工,从而减少外贸对国内能源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发展绿色外贸。
最后,极大影响了中国国际能源贸易与合作。
美洲非常规能源的大规模发现和商业化开采,已经在逐步打破以中东石油为重心的“单极时代”,世界油气供应格局开始进入“多元供应时代”。在供应轴心逐渐西移的同时,能源需求重心加速东移,能源安全出现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国际能源格局的深刻调整将对中国能源外交产生重大影响。其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提升了中国在对俄能源外交中的主动权。
二是加速了中国石油公司布局北美非常规油气资产的步伐。。
三是中国的中东能源政策一定程度上将受到中美油气合作项目的制约。
综上所述,国际能源格局的深刻调整给中国的国际能源贸易与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造成了新的挑战。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攀升使中国能源安全形势极为严峻复杂,寻找安全、可靠的油气供应来源成为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的首要任务。在拓展能源供应多元化战略的同时,应从资源、回报和风险三方面综合谋划海外发展战略,趋利避害,实现稳健发展。
转载《中国能源报》
上一主题: 华电望亭发电厂启动“超净排放”改造
下一主题: 日本福岛无核后,打造微电网社区